项目名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病原体检测及其可能的损伤机制的系列研究
候选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候选人:王振海、杨晓军、王国玮、刘爱翠、刘强、侯晓霖、王妍柏、汪超、马巧丽、赵春梅、杨娟、胡坤、赵莉、杨丽萍、李芳
项目简介(不超800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和危重病。目前脑脊液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依然是诊断的“金标准”,但耗时长、阳性率低,严重制约了临床诊断和治疗。该课题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病原体检测及其可能的损伤机制,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⑴采用16SrDNA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病原体检测,揭示了中国宁夏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致病菌的种类以厚壁菌门和变形杆菌门为主;以属为分类标准,优势菌属依次为链球菌属、鲍曼不动杆菌、假单胞菌和奈瑟菌属;⑵开发了FQ-PCR博尔纳病病毒(BDV)p24诊断试剂盒和FQ-PCR丙型肝炎病毒(HCV)E1的诊断试剂盒,揭示了宁夏部分病毒性脑炎患者存在BDV感染和潜在的动物源性感染;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存在HCV感染, HCV1b为主要基因型,TLRs参与HCV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免疫与损伤过程;⑶建立了稳定的单疱病毒性脑炎(HSE)动物模型,揭示潜伏感染和发热是最易诱发病毒活化的因素,证实了CDK5及其激活因子p35/p25参与了HSE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⑷从宁夏地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出羊型布氏杆菌,并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预测出七种毒力基因,并验证了Omp31和omp25蛋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病理过程。
该课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并取得了一些原创性成果:首次揭示宁夏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谱特点,在国内率先分别开发六种常见细菌检测基因芯片、FQ-PCR BDVp24和FQ-PCR HCV E1诊断试剂盒,建立了脑脊液BDV和HCV感染的分子诊断平台,并转化应用于临床;在国内率先发布羊种3型是宁夏神经型布什杆菌病的主要病原体。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治疗以及探索病原体对中枢神经系统侵袭、定植与损伤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课题立题新颖、紧扣临床、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先进、结果可靠、结论可信。已发表学术论文41篇,其中SCI收录期刊6篇、中华医学系列杂志8篇、CSCD核心期刊20篇,多篇论文被同行引用;成果写入高等医学院校教材1部,主编《现代脑脊液学》专著1部,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生9名;主持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
项目名称:代谢综合征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行为干预的临床研究
候选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候选人:王秀兰、刘静、来颖、芦鸿雁、田洁、任华丽、王东丽、商晓蕾、苑秀梅、陈俊峰、吴彩娥、尹媛媛
项目简介(不超800字):代谢综合征(MS)是以胰岛素抵抗为病理生理基础,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高尿酸血症等一系列症候群的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指睡眠时上气道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或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病征。据报道我国30岁以上人口中OSAHS患者至少有2000万人,OSAHS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OSAHS的治疗包括药物、口腔矫正器、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手术等,但由于副作用多、治疗费用高、舒适度差等原因,患者的依从性不高。临床上OSAHS患者MS发病率明显增加,二者关系密切,有相似的病理生理环境,均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MS合并OSAHS被认为是 “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不控制饮食、静坐少锻炼、酗酒和吸烟是这类患者生活方式的主要特点。因此,通过健康教育努力推动大众对MS合并OSAHS的认识是控制此类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本研究运用现场调查法,问卷回顾调查法全面了解成人MS合并OSAHS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成人MS合并OSAHS患者的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应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护理干预,比较成人MS合并OSAHS患者各代谢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各代谢指标间关系,研究结果可了解成人MS合并OSAHS的流行状况,为成人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基线资料;对各代谢指标的关联研究为MS合并OSAHS的发病机制提供研究基础。也为成人MS合并OSAHS防治和护理干预模式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实施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体重、体重指数、腹围、血糖、TG、 LDL、TC、尿酸、AHI、E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对社会交往、情感功能、症状等维度及总分升高,有效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研究还探讨MS合并OSAHS各代谢指标间的关系,帮助患者学会自我管理技能,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达到提高人群健康的目的;健康信念模式在国内成人MS合并OSAHS患者护理干预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这些阶段成果经查新属创新成果。
项目名称: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策略的创新性系统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候选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候选人:王自立、施建党、金卫东、丁惠强、司建炜、马文鑫、王骞、乔永东、赵浩宁、戈朝晖、耿广起、李平、牛宁奎、陈军、蔺志凯、马小民、武起军、马腾
项目简介(不超800字):本项目为卫生应用技术研究,是针对临床重大问题的应用基础及临床研究项目。
项目针对脊柱结核临床治疗中存在的疗程长、疗效差、再手术率高、脊柱功能恢复差等医学界的难题,开展了手术方法的创新、超短程化疗等一系列课题的研究,对于解决脊柱结核在临床治疗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项目自1998年启动,投入研究团队的全部人力及51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各三年的工作时间,纳入经本团队手术治疗的556例脊柱结核临床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经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分子生物学、药代动力学、细菌学、影像学、生物力学等诸多学科参与,对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策略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项目开展了脊柱结核彻底病灶清除术;超短程化疗;病椎间单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病椎间短椎弓根钉技术应用等。系列研究原创性发现如下:在病理学确定了硬化壁、空洞、病变性骨桥为病灶的构成部分,发现此为脊柱结核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规范了彻底病灶清除术的新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超短程化疗结合彻底病灶清除术能够有效的缩短治愈时间(4.5月);病椎间单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短椎弓根钉的应用(2.5mm-3.5mm),减少了融合固定单元,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脊柱的运动功能。
该项目在国内外首次对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法及其相关基础理论进行系统的创新性研究。首次提出了彻底病灶清除术的治疗理念并大量应用于临床实践,在国内30余家知名医院进行了推广应用。首次开展了脊柱结核的超短程化疗。首次在脊柱结核手术中应用了病椎间单节段固定融合、短椎弓根钉技术。上述研究成果极大的提高了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缩短了疗程和用药周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对解决脊柱结核这一世界性的医学难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项目实施期间,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109篇,其中SCI收录13篇、中华系列杂志7篇、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篇;论文被引频次843次、下载7709次;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共51名。项目建立了强有力的学术团队及研究平台,培养5名省级学术骨干。
项目名称:载INH、RFP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候选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候选人:戈朝晖、马荣、黑龙、张党锋、张惠勇、陈振、张飞、马巍、刘娟、杨小英、党宏万、丁小力、梁思敏 、刘辉、梁红
项目简介(不超800字):脊柱结核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感染性疾病之一,尽管药物化疗是脊柱结核治疗的核心和关键,但迄今为止药物治疗仍存在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成果即针对当前一线抗痨药物常规剂型在脊柱结核病灶留存期短、渗透性差而无法实现有效化疗的不足,采用新型复合材料构建包载传统抗痨药物的纳米制剂来进行抗脊柱结核的药物治疗研究,有效地解决了一线抗痨药物在脊柱结核病变中的有效组织渗透和长期持留,实现了针对脊柱结核病灶的高效靶向治疗。
本成果制备出以白蛋白和聚乳酸为载体的复合材料,包载INH、RFP制成纳米粒;进行了载药纳米粒的血浆药代动力学及组织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成功构建脊柱结核感染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载药纳米粒的抗结核药效研究。结果显示:白蛋白聚乳酸复合材料制得的纳米制剂粒径小于100nm(平均粒径60nm),且能高效的包载两种不同理化性质的抗结核药物,具有良好的缓释性;在动物骨组织及血浆中药物浓度能长时间内维持在最小治疗浓度以上,表现出显著的靶向分布特性;载药纳米粒在动物脊柱结核模型治疗中的缓释性能及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普通制剂。
研究成果所制备的注射型纳米粒为国内首次利用白蛋白和聚乳酸构建粒径小于100nm的纳米粒,并同时高效包载两种极性完全相反的抗结核药物INH和RFP。纳米粒中INH、RFP的载药量分别为19.8%、20.1%,包封率分别为87.8%和98%,达到很高的水平。同时超小粒径的载药纳米粒具备躲避网状内皮吞噬系统穿透骨髓-血屏障的能力、体内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及组织药物浓度的时间4倍于常规制剂,显示出良好的缓释效果及脊椎组织的靶向分布特性,模型动物实验中给药频次大幅降低(1:7),化疗依从性显著提高,达到了优良的治疗效果。成果已在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等CSCD核心期刊发表论著1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研究成果从理论到实践均为临床应用靶向抗结核化疗治愈脊柱结核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并为脊柱结核的药物治疗探索出新的途径。
项目名称:雌孕激素相关药物调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内OPN表达临床研究
候选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候选人:哈春芳、张雪玉、马爱玲、窦海丽、肖成明
项目简介(不超800字):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育龄妇女的多发病,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是影响女性健康的常见良性疾病,但却有着类似恶性肿瘤的侵袭,黏附及远处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因目前发病机制不清,治疗对策有限,仍然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之一。因此本项目希望通过细胞信号通路方面探索该病的病因及机制,为该病的靶向药物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骨桥蛋白(osteopontin , OPN) 是一种重要的磷酸化基质蛋白, 与其受体结合通过多种信号途径介导细胞侵袭过程、ECM 的降解和重塑、细胞迁移、宿主免疫细胞的逃逸和新生血管的形成,但内异症发生发展中的机制不清。本项目第一阶段从建立大鼠内异症模型开始,成模后通过免疫组化检测OPN与MMP9在内异症大鼠在位、异位病灶中蛋白、基因表达的差异。第二阶段成功培养了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并给予雌孕激素及其抑制剂进行干预,并检测干预前后二者表达的变化。第三阶段,通过内异症在位内膜组织中行基因芯片筛选通路,发现NF-KB是OPN信号通路诱导内异症发生的关键因子,经过OPN及NF-KB质粒及SiRNA干预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后分别检测个因子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变化。
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大鼠内异症模型及内异症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中OPN,NF-KB,MMP-9均呈高表达,且异位内膜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位内膜高于正常内膜,雌孕激素干预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后三者的表达及细胞的侵袭性均明显增加,与临床上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该病的机制相符,OPN及NF-KB质粒及SiRNA干预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后发现各因子的表达也相应的增加或者降低,与OPN的信号通路一致。该项目初步明确了诱导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信号通路,同时为临床药物治疗内异症的提供一条有效的调节和监控途径。除此之外,揭示临床常用雌孕激素相关药物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合理选择药物、EMS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项目名称: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内固定及骨折愈合进程三维有限元研究
候选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候选人:景捷、曲爱丽、乔光伟、万应彪、宋玉、徐凯、丁晓梅、黑玉娜、李佳、田进花
项目简介(不超800字):意义:髁突矢状骨折(SFMC)严重影响颞下颌关节(TMJ)的结构及功能。SFMC愈合及预后与其所处应力环境密切相关。临床经验表明,内固定后的应力遮挡会影响骨创愈合,进而影响骨段稳定。目前对SFMC内固定模式与应力分布之间关系研究极少。用生物力学方式检测SFMC内固定的稳定能力和调整后的应力分配模式,能为临床提出最佳固定模式,该模式既能产生足够的骨段间稳定性,又合理调整固定后的应力分布,同时保持了功能状态下正常压应力的传导,使TMJ功能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结论:(1)SFMC出现髁突吸收、改建,导致TMJ形态及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是:骨折后髁突断离及接骨板固定,使髁突应力发生变化;接骨板的弹性模量远高于皮质骨及松质的弹性模量,会通过应力与应变的遮挡,形成遮挡效应;骨折断端及游离端丧失正常应力刺激,导致折游离端及断端的吸收和改建。(2)通过模拟SFMC的骨折愈合周期,测算SFMC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术后,下颌骨、髁突、髁突残端、髁突游离端在骨折愈合阶段的生物力学指标,分析各指标的变化规律,有利于在SFMC骨折愈合进程中的不同时期,采取相应的临床措施,从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使TMJ形态及功能得以最大程度的恢复。(3)SFMC接骨板内固定术后4周内,可以弹性颌间牵引,减少髁突运动所造成的患侧髁突总位移及总转角;同时配以流质饮食,减少牙合力给患侧髁突形成的等效应力,有利于骨折愈合。(4)SFMC接骨板内固定术后4周时,下颌骨及髁突已能承载正常功能,可行康复训练,以便尽早恢复TMJ的正常功能。(5)双L板法更符合SFMC骨折愈合进程中髁突稳定和应力分布方式,可在临床治疗SFMC时提倡尽可能以双L板法固定。
创新:(1)国内首次构建了髁突矢状骨折一种单板法和三种双板法坚固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2)依据三维有限元模型,国内首次进行了四种坚固内固定方式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进程中的生物力学研究。(3)结合研究结论,总结SFMC临床疗效及预后,得出相关结论。
项目名称:AMH与育龄期妇女卵巢储备异常疾病相关性及分子机制研究
候选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候选人:胡蓉、王飞苗、纪学芹、丁永慧、田春华、严丽丽、罗艳、郑梦雪、吴昕、朱自荣、席向红
项目简介(不超800字):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属于转化生长因子ß(TGF-ß)超家族的成员之一,主要是由窦前卵泡中的颗粒细胞生成,是临床公认的卵巢储备标志物,但AMH作用机制不清。本项目以临床中卵巢储备异常疾病与AMH及其II型受体多态性的关系为切入点试图为该类疾病基因组学与个体化医学进行前期探索,首次研究AMH/AMHRII基因多态性与卵巢早衰(POF)的关系,并再次验证了AMH多态性与PCOS的性激素紊乱、高雄血症明显相关,同时采用siRNA和真核载体干预AMH基因的表达,研究在基因水平上AMH对卵泡微环境内重要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继而筛查出干细胞因子(SCF)受AMH的负调控。为进一步验证,采用人颗粒细胞体外培养,经rhAMH干预后研究SCF的表达。最后,从细胞水平、基因水平探索AMH可能通过cAMP/PKA途径调控SCF。本研究采用基因克隆、siRNA技术在细胞水平明确AMH对SCF的调控,以免疫共沉淀、EMSA、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阐明AMH通过抑制CAMP途径中pCREB调控SCF的分子机制;另外建立PCOS和POF临床数据库,分析AMH和SCF的异常表达与这两种疾病表型间的关系。本项目首次提出1.AMH基因多态性与PCOS代谢紊乱相关;2. AMHRII基因多态性与POF发生相关;3.AMH可能通过负调控SCF继而抑制卵子募集的分子机制。该项目阐明了AMH与SCF的异常表达在卵巢储备异常相关疾病中的意义,也为研究PCOS和POF的发病机制、预防、诊治提供新的途径。
项目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260109)和宁夏科技攻关项目(KF2010-49),整体设计合理,实验方法新颖,从临床问题出发,通过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等基础实验探索AMH与卵巢储备异常疾病POF及PCOS发生的机制,再经临床实验验证,最终得到突破性结果。历时5年,共涉及357例病例,耗资57万经费。共撰写论著13篇,SCI 4篇,最高影响因子(IF)4.29,核心期刊6篇,省级期刊3篇,综述1篇,参编1部专著的相关章节,部分内容获2013年银川市科技创新二等奖。参加2013年美国生殖年会(ASRM,波士顿)并壁报交流;参加2012-2015年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口头、壁报交流共6次。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2名,均获“宁夏医科大学优秀硕士生学位论文”奖励。
项目名称:GDF-9/BMP-15/INH/FSHR基因多态性与宁夏回族卵巢早衰患者遗传易感性研究
候选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候选人:徐仙、马丽丽、陈琰、马小红、李永丽、刘春莲、马会明、宋梦玲、姜银芝、 李彩艳、裴秀英
项目简介(不超800字):卵巢早衰(POF)是严重困扰育龄期妇女的生殖内分泌疾病。由于卵子来源的稀缺局限和医学伦理的争议,赠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尚无法满足大多数POF不孕患者的生育要求,特别是对于有绝对宗教信仰的宁夏回族聚集群体。本项目通过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直接测序法测定POF患者和对照组人群生长分化因子-9(GDF-9)/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抑制素(INH)/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基因编码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左右手各指长比以及自身抗体,建立和完善宁夏回族人群POF样本信息及基因资料库,寻找POF人群普遍相关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以期利用外源性卵母细胞-细胞因子达到对POF患者分子层面的治疗,从而推迟绝经年龄和恢复卵巢储备功能。
研究结果表明:①GDF-9基因169G>T和546G>A位点在POF患者中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可能与宁夏人群POF的发生密切相关,但GDF-9与FSHR基因多态性之间无关联性;②GDF-9基因169G>T 和BMP-15基因788_789insTCT两个位点仅出现在POF患者中,提示GDF-9和BMP-15基因突变可能是宁夏POF的遗传学因素之一;③左手指长比可作为POF早期筛查的参考指标;④POF患者AOAb、ACA及TGAb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妇女,提示自身免疫功能紊乱者发生POF的风险增大。
项目创新点:首次在宁夏回族POF患者中发现GDF-9基因169G>T和BMP-15基因1095C>A两个位点,而GDF-9基因169G>T和546G>A位点可能与宁夏回族人群POF的发生密切相关,完善了回族POF遗传学特征研究。
项目实施期间,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论著1篇,国家核心期刊11篇;相关学术论文被他人引用104次,从POF病因学深入探索,填补了宁夏回族人群POF基因学研究的空白;出版学术专著3部;培养硕士研究生4人。本项目揭示了POF靶基因位点,使得基因治疗成为可能。同时对POF患者及卵巢功能正常者的指长比进行研究,探讨指长比与POF的体质学关系,以寻找与POF人群相关的遗传学机制。通过以上研究,为POF的预防及诊断提供理论基础,延长女性生育力,进而对POF的早期预测和干预性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名称:宁夏地区慢性乙肝患者肝癌发生预警指标研究
候选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候选人:杨少奇、杨力、黄李雅、闪明海、孟磊、郭瑞芳
项目简介(不超800字):慢性乙肝相关肝癌是严重危害我国和我区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肝癌防治的根本。本项目对宁夏地区慢乙肝患者发生肝癌的高危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对象覆盖包括银川、同心、海原等宁夏多个市县,能够较好反映宁夏地区乙肝患者肝癌发病风险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宁夏回汉族原发性肝癌均与乙肝及乙肝后肝硬化关系密切,回族肝癌合并2 型糖尿病者较多,而汉族肝癌合并酒精性肝病较多。对乙肝相关肝癌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显示年龄>50岁、HBsAg滴度和HBV DNA复制水平高、合并肝硬化等因素与肝癌发生危险增高有关。在前期对宁夏回族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研究表明C基因型是宁夏地区乙肝感染的优势基因型并且与肝癌发生有关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巢式PCR及基因测序方法对HBV基因研究表明增强子II C1653T突变以及HBV A1762T/G1764A双突变可作为独立危险因子预测HB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风险,可以作为宁夏地区慢性乙肝患者发生肝癌的预警指标。应用以上研究成果预测宁夏地区乙肝患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采取针对性普查和早期干预措施如抗病毒、抗纤维化治疗,密切监测,降低肝癌发生率,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改善肝癌患者预后。
项目名称:CT能量减影灌注成像技术在肺栓塞中的应用研究
候选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候选人:朱力、郭玉林、龚瑞、来彦博、郑西卫、陈娟、马菁
项目简介(不超800字):肺栓塞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临床常见疾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是由于发生急性的心室扩张和功能衰竭所致。因此,准确诊断患者是否存在肺动脉栓塞和评价患者右心室功能,对患者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就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的研究已经证实CT肺动脉造影检查(CTPA)是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CTPA对于显示外周肺动脉内的栓子和评价患者右心功能存在不足。随着双源CT的问世,对评价肺栓塞患者肺循环的改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本研究通过双源CT能量减影技术,探讨肺组织血流灌注缺损对肺栓塞诊断的价值;结合CT肺血管阻塞评分,分析肺组织血流灌注缺损评分与右心室功能形态学参数和动脉血气参数的相关性,探讨肺组织血流灌注缺损评分对评价患者右心功能的价值。研究结果显示,双源CT能量减影技术能够准确的发现肺动脉栓塞所致的肺组织内的血流灌注缺损,且对外周肺动脉内的栓子诊断准确率最高。肺组织血流灌注缺损评分与CT肺血管阻塞评分有显著的正相关;肺组织血流灌注缺损评分结合右心功能形态学参数及血气分析能够较准确地评价肺栓塞患者的严重程度。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不仅为诊断肺栓塞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证实这种方法在诊断肺动脉血栓和评价右心室功能方面具有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而且对于研究和评价其它疾病所致的肺组织血流灌注改变和对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项目目前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已经实施5年余,每年进行检查的患者超过150人次,对及时、准确发现患者有无肺栓塞,以及指导临床医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的患者从中受益,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
项目名称: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候选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候选人:葛新红、喻楠、夏莉、师志云、焦亚宁、王乐、杨晶、王立鹏、董灵娣、李乐、扈容英
项目简介(不超800字):我们前期研究发现皮肤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是近十年来宁夏地区皮肤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外科切除,但头面部的手术疤痕会影响患者的美观需求及生活质量。因此,探讨皮肤鳞癌的发病机制,寻求合理的治疗手段,对于预防皮肤鳞状细胞癌变、高效的治疗皮肤SCC具有重要的意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是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法,但目前对皮肤鳞癌的疗效尚存争议,如果能寻求到ALA-PDT治疗皮肤SCC的增效手段,将会为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本项目首先系统观察了ALA-PDT对不同分化程度的皮肤SCC的治疗效果,并与癌前病变日光性角化(AK)、原位癌Bowen病和基底细胞癌(BCC)作对比。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了磷酸化的ERK1/2、JNK、p38以及其上游激活因子EGFR和下游转录因子ELK-1在皮肤SCC中的表达,以探讨皮肤SCC发病的分子机制,为临床防病、治病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在体外建立ALA-PDT诱导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SCL-1细胞凋亡的模型,观察ALA-PDT对SCL-1细胞的杀伤情况,并检测ALA-PDT诱导SCL-1细胞凋亡过程中ERK1/2、JNK、P38 及其上下游因子的激活情况,同时观察阻断这些通路后ALA-PDT对SCL-1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寻找ALA-PDT治疗皮肤鳞癌的增效手段。
研究结果发现,ALA-PDT能够治疗皮肤SCC,但与AK、bowen病和BCC相比,其疗效还不够理想,尤其对低分化的SCC疗效较差;磷酸化的ERK1/2、JNK和P38MAPK与EGFR和ELK-1在皮肤SC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AK和正常皮肤,且随着SCC分化程度的降低(高、中、低分化),其表达逐渐增高,推测ERK、JNK和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在AK和SCC的发生中起着促进作用;体外实验结果发现ALA-PDT能够诱导SCL-1细胞的凋亡,在诱导SCL-1凋亡过程中激活了ERK1/2、P38和JNK信号通路,阻断这些信号通路后能够增强ALA-PDT对SCL-1的杀伤作用,ERK1/2、P38和JNK抑制剂的应用可能成为增加ALA-PDT治疗皮肤鳞癌疗效的新靶点。
本课题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获宁夏医学科技一等奖和宁夏医科大学总院新技术新业务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3篇属SCI。3篇获优秀论文奖。
项目名称:加温输血对手术患者脑功能的影响及机制初探
候选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候选人:倪新莉、王志华、魏昌伟、陈易、俞一瑾、高宇博、杨晓霞
项目简介(不超800字):该项目属医疗卫生领域。项目针对手术患者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睡眠障碍、谵妄、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等难题,基于低温脑保护概念,假设围术期加温输血输液可能是诱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通过系列临床试验,明确加温输血对脑功能影响。
主要内容:以择期全麻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现代先进医学技术包括围术期颈静脉球部逆行置管测定脑血氧饱和度、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监测脑血流,并采用国际最新研发的术后恢复质量评估量表(PQRS)评估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等,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对①术中输血加温与不加温对手术患者脑血流、脑氧代谢、炎症反应、术后脑功能恢复的影响,②老年与青年患者在全麻苏醒时间和围术期血浆orexin-A(与全麻苏醒时间和术后认知功能相关的下丘脑分泌的多肽)的表达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现:①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与青壮年、男性、术前焦虑及苏醒期血氧偏低、意识恢复差和疼痛明显相关。而全麻术后认知功能恢复不良与患者年龄、麻醉时间、苏醒期躁动及术后情感紊乱明显相关,尤其是年龄和苏醒期躁动。②发现老年患者苏醒时间延长可能与其体内orexin的I型受体表达水平下降有关。③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可能预示着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下降,与远期转归无关。④加温可以明显降低老年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但不会明显增加患者围术期脑血流、降低脑氧代谢、也不会明显改善术后整体及认知功能恢复。另外,尽管当术中输血不超过4u,输液不超过2000ml时,加温与否对患者术后生理功能及整体恢复质量无明显影响,但可能会影响术后早期血小板数量、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压积。
社会效益:项目成果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收录2篇,参加全国中青年麻醉医师学术论坛交流2次,全国麻醉学年会学术交流1次,研究内容及方法对提升项目组学术影响力、推动我区麻醉学科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观察结果对临床有效预防和降低苏醒期躁动、改善术后认知功能以及研发围术期新的脑保护措施提供了新的见解。
项目名称:应用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抗体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及治疗干预的研究
候选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候选人:竺红,张芮君,王振海,李扬,周艳,王莉,朱蓉,宫怡,王雪梅,杨吉娟,周少岚,侯西茜
项目简介(不超800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多器官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枢和/或周围神经系统受累,引起相应的神经精神临床表现为神经精神狼疮(NPSLE),NPSLE的19种临床表现:急性意识混乱状态、认知功能障碍、癫痫、脑血管疾病、头痛和精神病等,认知障碍在SLE的发生率为20-81%。认知障碍通常隐袭起病, 随机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风湿内科确诊并正在接受住院治疗的SLE患者130例,符合2009年ACR修订的SLE分类标准及1999年ACR制定的NPSLE分类标准。本研究采用ELISA方法检测SLE患者血清抗NMDA受体抗体表达水平,并结合认知功能障碍评分,探讨其参与SLE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应用ELISA方法检测认知功能障碍的NPSLE组36例、认知功能正常的NPSLE组30例、非神经精神狼疮患者为no-NPSLE组64例、其他结缔组织疾病组100例和健康对照组30例血清中抗NMDA受体抗体水平,对认知功能障碍的NPSLE组、认知功能正常的NPSLE组、no-NPSLE组及CTD组患者进行简易智能量表评分记录,并记录实验室指标,同时对认知功能障碍的NPSLE患者给予激素(1mg/kg.d)及环磷酰胺(CTX)治疗2周并检测其血清中抗NMDA受体抗体水平及测评简易智能量表评分。结果:血清中抗NMDA受体抗体水平,其中认知功能障碍的NPSLE组>no-NPSLE组、CTD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抗nmda受体抗体水平与igg水平呈正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npsle组治疗前抗nmda受体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其治疗后抗nmda受体抗体水平,且抗nmda受体抗体表达水平与患认知功能障碍的npsle组患者智能评分存在负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nmda受体抗体可作为一种新的自身抗体应用于认知功能障碍的npsle患者的早期诊断,并可用于监测其疾病活动度。
项目名称:Shikonin 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候选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候选人:谢岩、 杨银学、 迟名伟、 谢楠、 吴银生、 赵向东
项目简介(不超800字):疤痕是在皮肤和软组织受到物理、生物、化学及其他因素引发的严重损伤后,异常纤维组织替代正常皮肤的产物。疤痕是一种常见的烧伤及术后并发症,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肉体痛苦及沉重的经济负担。据统计每年全世界约有一千万烧伤病人, 而烧伤后疤痕的发生率是91.4%。 疤痕带给病人昂贵的医疗负担;此外,许多并发症,功能丧失,组织运动受限瘙痒和疼痛都折磨着疤痕病人。目前用于治疗疤痕的方法包括:硅胶疗法、压力疗法,激素疗法;激光和冷冻治疗以及注射干扰素,博莱霉素或重组TGF-β疗法。但是,由于副作用大,给药途径复杂,使用周期长且费用昂贵,而不尽如人意。
中国使用中草药有几千年的历史。近年来,发达国家给予中草药越来越多的关注。美国是当今中草药的最大进口国,2010年中草药采购额为76亿美元。然而,大量研究被需要以确保和验证中草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紫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用于临床治疗烧伤和改善疤痕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其药理机制目前还不清楚。Shikonin(紫草素)是从紫草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被证实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例如抗肿瘤、抗氧化、抗菌和抗炎的特性。我们发现Shikonin抑制成纤维细胞活性和增殖,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减少胶原蛋白形成。另外我们首次揭示Shikonin诱导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分子机制,Shikonin通过调控Caspase-3,Bcl-2, P-ERK1/2,p-p38蛋白表达;Shikonin减少胶原蛋白通过调控Collagen I, Collagen III 和 α-smooth muscle actin基因表达。此研究属于原创性研究,有着较远的学术意义与远期临床应用价值。本项目运用国外应用多年的经典生物分子学技术为中药紫草作为瘢痕修复疗法提供充足证据,推进中药被西方世界广泛接受,发扬光大祖国传统医学。中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目前中国大约有12000种药用植物,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宁夏中药资源丰富,特色医药产业是自治区确定的重点发展技术产业之一。在中药资源上我们占据垄断优势。因此本项目对中国,尤其是宁夏地区中药产品及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名称:中药创新治疗青春期功血的临床应用研究
候选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候选人:吴心芳、杨利侠、 李文红 、李秀美 、张文华 、李建红、 楚国庆
项目简介(不超800字):此科研课题是在宁夏科技厅拨款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资助下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书中的所有任务。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DUB)简称功血,指由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疾病和疑难重证之一,发病率约占妇科门诊患者的10%,国外报道其发病率为22%。常常可发生于月经初潮至绝经前的任何年龄阶段,以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发病率较高。
我们将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后再筛选100例病人进行研究,发现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宁夏女性病人的发病机制多以肝肾不足、阴虚内热、瘀阻胞脉为主,故立养阴清热、滋补肝肾、活血调经之法,拟创新的地骨青宫停协定验方治疗,观察总结比较了对照组之间的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和治疗天数的改变、采用B超观察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及出凝血情况、检测治疗前后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孕酮(P)的变化。发现地骨青宫停协定方治疗组的前后促卵泡素、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等观察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细致的研究发现治疗组青春期功血治愈率为60.0%,总有效率为94.0%,,结果显示创新的地骨青宫停协定方对青春期功血的治愈疗效优于宫血宁胶囊组,且疗效确切。该方治疗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血液、尿液及肝肾功能的检测完全正常,证明是安全的。发表论文2篇,其中一篇为论著。培养中青年研究人员2人。
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病和疑难重证之一,严重者影响青春期少女的身心健康,本课题旨在结合《自治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人口与健康领域重大疾病防治方面的需求,对该协定验方治疗功血的疗效和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并促进该协定方的开发,为广大功血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减轻女性患者的身心及经济负担,提高青春期妇女的生活质量,获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处方组成简单,以本地药物为主,推广涉及全区地方。
项目名称:宁夏地区巨细胞病毒感染婴儿听力筛查及药物干预的研究
候选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候选人:梁丽俊、 孙海峰、 徐玲玲、 赵银霞、 马立燕 、苏春霞、 李文静
项目简介(不超800字):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人类非遗传性感音性耳聋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CMV感染患儿日益增多,随着对CMV感染研究越来越深入,其造成的听力受损及治疗越来受到国外及我国部分地区临床医生的重视。我区乃至西部地区目前治疗却仅仅停留在通过抗病毒治疗改善肝功能、黄疸等临床症状,而忽视了这类患儿听力的筛查。本课题首次对我区CMV感染婴儿做一临床分析,对早期发现宁夏地区CMV感染患儿听力损害并对其进行系统有效干预极为重要。
本课题选择我院儿科收住的167例CMV感染婴儿,总结其临床特征,并给予更昔洛韦为主的抗病毒及保肝退黄等综合治疗。通过对102例CMV感染婴儿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分析CMV感染对听力的影响及听力损害患儿BAEP的特点,对BAEP异常的患儿进行年龄、性别、黄疸指数、CMV-DNA载量多因素分析,探讨BAEP异常的可能相关因素,并在治疗后复查BAEP。结果表明:(1)CMV感染临床表现多样,以黄疸及肝损害最常见,绝大部分患儿经更昔洛韦等综合治疗后疗效较好。但是需要排除是否合并胆道闭锁,合并胆道闭锁者预后极差,小月龄婴儿因免疫力差或免疫缺陷合并呼吸道感染预后不良。(2)CMV感染听力损害患儿BAEP以Ⅰ波、Ⅲ波波形分化差为主要特点,其次为Ⅰ波、Ⅲ波、Ⅴ波潜伏期延长。对BAEP异常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月龄与BAEP异常呈负相关关系(r=-0.343 P<0.05);性别与BAEP结果行X2 检验(X2 =4.893, P<0.05),提示男患儿多于女患儿;黄疸指数与BAEP异常无相关性;BAEP异常婴儿CMV-DNA载量高于BAEP正常婴儿(X2=17.76,P<0.05)。随访结果:41例听力异常患儿中37例复查BAEP,治愈19例,有效14例,无效4例。结论:CMV感染可以导致婴儿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害,BAEP能够早期发现婴儿听力异常。婴儿CMV感染听力损害以耳蜗性、中枢性损害为主。更昔洛韦为主的综合干预治疗对 CMV 感染引起的听力损害疗效满意、安全。
本课题已发表3篇论文,其中核心期刊2篇,并参加全国性小儿肝病研讨会一次,培养一位硕士研究生。
项目名称: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宁夏回族哮喘儿童的相关性研究
候选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候选人:马金海、汤长超、张学红
项目简介(不超800字):本项目由自治区科技厅于2010年下达(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Z10130),隶属医学类,本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VDR基因BsmI、ApaI、TaqI和FokI位点单核苷酸多态位性与宁夏回族哮喘患儿之间的关联性,探求VDR基因多态性是否与宁夏回族哮喘患儿的发病相关,探求VDR基因多态性在宁夏回汉族哮喘儿童之间的差异性,按照项目预先提出的目标完成了以下工作:1.统计回汉族病例组四个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的病例数,采用 检验,按 =0.05为检验水准,P<0 .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vdr基因foki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分布在回族病例组和汉族病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值分别为9.6和12.57,p<0.05)。bsmi、apai、taqi多态性位点在回族病例组和汉族病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统计回族病例组及回族正常对照组四个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的病例数,采用 检验,按 =0.05为检验水准,P<0 .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vdr基因foki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分布在回族病例组和回族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值分别为6.027和6.911,p<0.05)。bsmi、apai、taqi多态性位点与回族哮喘儿童发病无关(p>0.05)。本项目的开展符合科研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人民健康的目标,具有潜在的理论指导价值和一定的社会效益。可为宁夏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治、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及新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研究期间发表两篇论文:①“VDR基因多态性与宁夏回汉儿童哮喘差异性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第7期(被引用1次);②“VDR基因多态性与宁夏回族儿童哮喘相关性研究”,《宁夏医学杂志》2014年第10期。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推荐人公示
候选单位: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候选人:施惠娟
推荐人简介(不超800字):施惠娟,女,46岁,医学硕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宁夏“313人才工程“人选,享受自治区特殊津贴。从事皮肤性病学临床、教学工作20余年。积累了较丰富的皮肤性病诊疗经验。
工作以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在院领导及科主任领导下,积极做好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养与理论提高工作,积极承担了宁夏医科大学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完成教学学时及见习学时数达300学时以上。作为一名医师,认真遵守医德规范,文明行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严格要求自己。在临床、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均取得良好效果。
及时跟踪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培养、规范临床及科研思维,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并勇于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氧化苦参碱治疗银屑病、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及普乃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绩。进行了回医药氧化苦参碱治疗银屑病的研究,探索原创性治疗银屑病的新方法,研究结果包括专利及发表论文;在宁夏率先开展了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解决了尖锐湿疣易于复发的难题,积极推广此项技术,并带动宁夏及周边其他医院开展此项技术,结果发表在Dermatology(IF=2.027);率先在宁夏开展了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在全国首次提出彩色多普勒超声跟踪观察低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及分次服用低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减轻患儿心率的影响,并用听诊器监测心率,解决了一些患儿残毁性及损容性血管瘤畸形, 研究结果发表在Br J Dermatol(IF=4.275)、Ultrasound Med Biol(IF=2.214),近5年来申报国家专利12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申请国际PCT2项。获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并获得宁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宁夏自治区科技成果4项。主持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及自治区自然基金等项目4项。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3篇,其中SCI论文3篇,多篇论文获自治区优秀学术论文。
积极参加社会团体活动,担任宁夏医学会皮肤科分会秘书,在张晓鸣主委领导下,组织并参加皮肤科学会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担任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青年委员;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皮肤美容学组委员;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环境及职业病学组全国皮炎湿疹基地首批基地负责人,为皮肤科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我单位推荐该项目申报2015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特公示,公示期: 2016年6月7日至 2016 年6月13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向 总医院 科研处(本单位科科技管理部门)反映。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王景 4081 18709588012
申报单位落款(盖章):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2016年 6 月 7 日